未名研学 • 常见问题 >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策略

来源:

时间:2019-12-13 15:29:00

 浏览

对于研学旅行来说,课程设计是研学旅行的灵魂,因此探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的策略对于研学旅行的开展来说至关重要。

研学旅行是以旅行为载体,以校外资源为课堂,通过精心设计,在短期内进行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探索,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但同时也处在发展的瓶颈期。突破瓶颈,实现发展,就在于研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于研学旅行来说,课程设计是研学旅行的灵魂,因此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的策略对于研学旅行的开展来说至关重要。

1、明确研学旅行的课程要求

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首先要明确研学旅行的课程要求。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颁布了《关于开展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由此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具有两个核心特征,那就是“研究性”和“体验性”:

第一,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必须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研究性特点,这是研学旅行的首要特征。

第二,研学旅行是一种旅行体验活动,也就是说,研学旅行是一种通过体验来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育人方式,没有旅行体验就不能称之为研学旅行。

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牢牢把握这两个特征,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并重,不能“游而不学”,也不能“学而不游”。

 2、课程以实践为导向,建立跨学科融合的视角

在明确研学旅行的课程要求之后,就应该在课程中体现这些要求。研学旅行又叫研学实践教育,意味着教育在实践中进行,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研学,得到教育。因此,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要注意研学的内容,研学旅行不仅要根据中小学生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开发建设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等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其所研学的内容还将涉及自然与文化、历史与地理、科技与人文、工业与农林、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参与与体验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如此大而广的研学覆盖面,需要多学科、多界别深度的跨界融合。只有实现了研学旅行各个细微环节的链接、融合,才能让学生乐学、会学,提升研学旅行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3、丰富研学课程内容,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研学旅行作为我国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应该有可以实施的课程体系,至少包括适用于1-3年级、4-6年级的乡土研学旅行课程体系,适用于7-9年级的县情、市情研学旅行课程体系,适用于高中生的省情、国情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是做好研学旅行的核心要素之一。

完整的研学课程还应该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所有课程环节。课程体系要在课程内容上,难度设置上、知识植入上以及各环节教育功能链接、外部环境的安全性、突发事件的预判等全面统筹规划。落地实施上,需要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4、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此外,在对研学旅行的课程进行设计时,还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研之有理”——研学旅行要符合新时代学校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规律。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未来和终身发展奠基。

“研之有物”——研学旅行要精心选择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容,避免研学活动“脱实向虚”,搞形式主义。也要避免活动的异化,导致“只游不研”、“只游不学”等错误倾向,失去了“研学”本意。

“研之有趣”——研学旅行要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将充实的活动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兴趣,生成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研之有获”——研学旅行要落实目标要求,围绕目标进行活动安排,按照要求进行过程控制,务必使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随着研学旅行课程的广泛推行,其课程价值也在日益凸显,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能力的新途径,成为了勇于接受高考挑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动能。我们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加大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施研学旅行课程,提高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更多的先进课程理念融入到研学课程中,解决研学旅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发挥研学课程的真正价值,实现研学课程在现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推荐阅读

全国研学教育报名咨询热线

182-0262-0038